以色列自2004年以來一直保持4.3%的經濟成長率,失業率也由11%下降到6%,但以色列還是發生罕見示威遊行,反對高物價、高房價,主訴求是『人民重於利潤』。民眾抱怨經濟成長並沒有使百姓獲益,工資增長跟不上通膨步伐,同時對社會不公與官員腐敗感到憤怒。
大陸學者也提出不要帶血的GPD。溫州動車事件之後,中共處理上荒腔走板,對媒體管制強制手段,但人民日報7月28日更罕見以頭版評論,指出『中國要發展,但不要帶血的GDP』文章指出,發展並非不計代價,更不能被少數人曲解為『一切為發展讓路』,切不可片面追求速度,要錢不要命,要求該停工的立刻停工,該停用的堅決停用,呼籲不能姑息任何藉口,不能放過任何隱患。
台灣過去的經濟發展經驗,經濟成長高於一切,犧牲一切扶植工業及高科技產業。竹南大埔農地徵收改規劃科學園區;犧牲海岸線環境,來扶植石化產業;中科四期的用水與農業用水發生衝突;友達、華映排廢水進入新竹甲種水質的霄裡溪,引起反彈多年抗爭之後,環保署環評只好核准改排水質丙種的老街溪等事件,都是以經濟發展重於一切的思維。
台灣面對全球化,面對環境變遷,是要思考,一味追求經濟成長,犧牲環境、犧牲人民的健康、犧牲我們的未來,是否值得呢?全球化經濟,讓貧富差距加大,台灣也是一樣,只重經濟成長率,貧富的差距更大,台灣最大的經濟問題應該首重是經濟分配而不是經濟成長。
總統大選,候選人應該對經濟發展路線、國土規劃、整體戰略、社會福利等,提出政策與主張,但遺憾的是,大家不在意馬英九沒有提政見,卻只在乎蔡英文的中國政策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