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1年7月26日 星期二

泰國選舉觀察之盈拉勝選分析 2011/7/21

盈拉半年前在政壇毫無知名度且無從政經驗,只因為是戴克辛的妹妹,排為泰黨不分區第一名,短短二個月,在泰國刮起盈拉旋風,競選一開始勝負立判,投票結果也證明,盈拉實質上已成為泰國第一位女總理。這股「盈拉旋風的成因值得深究。

一、勝選背後的遠因:
軍事政變:
近十年泰國政治紛爭不斷,主因是2001年戴克辛所領導的泰愛泰黨取得過半數席次,打破過去無一政黨過半,需採多黨聯合執政的生態。從皇室、軍方到各小黨對權力的轉移與集中感到恐慌。2005年泰愛泰黨更史無前例拿下超過七成席次,在皇室壓力下戴克辛宣佈不接總理,但憲法法庭卻判決本次大選『廢票』影響超過27席,宣佈大選無效。但軍方卻在準備下次改選前,利用戴克辛出席聯合國大會期間,發動政變,並解散泰愛泰黨。

司法政變:
2007年大選,戴克辛新成立的人民力量黨拿下近半數席次成為最大黨,並任命前曼谷市市長沙馬組閣,憲法法庭以沙馬總理上美食節目,違反兼職原則取消沙馬資格,2008年戴克辛再推出其妹婿頌猜接任,憲法法庭以頌猜賄選的理由停止其參政權五年,再利用戴克辛的盟友背叛,由民主黨聯合五個小黨組成新的聯合政府。司法的獨立與公正性至此已顯然無法說服選民。

軍隊鎮壓:
2005年至2008年黃衫軍示威遊行甚至攻進國會,強佔機場,以反戴克辛、反貪腐為主訴求。但民主黨聯合政府上台後,2009-2010又出現紅衫軍,走上街頭盤據購物中心,高舉反獨裁、聲援戴克辛的大2010年四月阿披實派出軍隊對紅衫軍開槍鎮壓,死亡近百人。過去泰國雖曾經歷18次政變,但從沒有軍人對人民開槍的記錄,此舉引發人民對執政者不滿。

二、競選策略:
從攻、打、守、辯四個原則,來檢視盈拉的選戰策略:
攻的策略:
主軸『大和解』來回應泰國社會對政治日愈嚴重分岐對立所產生的不安定感。執政黨卻主打恐慌牌,將為泰黨及紅衫軍與暴力劃上等號,選前造勢晚會刻意選在紅衫軍集會地點。

打的策略:
泰國物價高漲,貧富差距拉大,盈拉政見主打『泰國2020的遠景展望』,承諾將現在大學畢業生月薪8000泰銖,提高到目標日薪1000泰銖,逼執政黨立即宣佈調高日薪到300泰銖。又主張稻米收購價從現在一公斤8泰銖,提高到15泰銖,執政黨立即宣佈提高稻米收購價到9.5泰銖,及小學生一人一台平板電腦。一路主導議題,執政黨只有不斷回應與跟進。網路方面,在FACEBOOK與網友互動,辦網聚,成功打入青年及曼谷菁英。反觀總理阿披實在網路完全棄守,反向全面搶攻農民選票。

守的策略:
盈拉用願景開出大量福利支票,執政黨只好選前加碼,如軍公教加薪、電費90度以下免費、公車免費、火車第三級車廂免費來回應。執政優勢操作降低投票年齡到18歲,採不在籍投票等提高軍公教投票率的利多策略。但區域提名策略,民主黨顧及執政聯盟其他政黨的候選人,有禮讓或暗助的情況。而為泰黨在區域候選人採全面提名,泰國選制及選票是以政黨的號碼為主,此舉不利民主黨的識別度。

辯的策略:
民主黨主打『戴克辛思考、為泰黨執行』,盈拉是否僅是戴克辛的傀儡、並要求說明其與紅衫軍關係。盈拉以不參加辯論,避免焦點鎖住在當選後是否特赦戴克辛議題,而改採戴克辛經濟學喚起選民的印象,用司法回歸司法處理的說法,迴避戴克辛特赦的議題。在紅衫軍與黃衫軍角色,紅衫軍的領袖紛紛排入為泰黨不分區名單,紅衫軍扮演為泰黨的側翼及耳語攻擊的角色。反觀黃衫軍這次大選主打廢票聯盟,沒有支持民主黨執政聯盟。

大選可以透過包裝、造神運動,營造有利氛圍,加上以福利支票當願景而勝出。但勝選之後才是盈拉考驗的開始,對外有全球化造成通膨及貧富差距,在邊境有軍事衝突問題,對內有皇室、軍方、司法等虎視眈眈的勢力,及戴克辛事件對盈拉的牽絆,在兌現對選民競選支票的同時,還要妥適處理紅黃支持者的對立衝突。走下神壇的盈拉,考驗正開始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