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1年8月4日 星期四

蔡英文的兩難 2011/8/5

有一位老鴇,在一個社區開一家妓院,這位老鴇想跟社區打好關係,利用週日上教堂做禮拜。禮拜結束後,神父拿出奉獻箱走下來,這位老鴇也從口袋拿出厚厚一疊超票,當神父走到這位老鴇面前,一旁的媽媽姐妹們喊出:神父!那是骯髒錢,不能收;一旁的男士隨口說:神父!那是我們血汗錢,一定要收。

2012年台灣總統大選是一場很弔詭(dilemma)的選舉。要連任者不需要提出任何主張或政策,而挑戰者,政策未出爐,卻被批沒有準備好,即使政策出台(提出),也被批評的體無完膚。

尤其是小英,在擔任民進黨主席以來,飽受一些立場不同的拉扯。自獲得民進黨總統候選人提名以來,無論是政黨立場:例如對中國政策主張、民進黨不分區名單;或社會議題:如不動產稅制改革、或老農津貼,甚至要不要特赦陳水扁等,都有不同聲音。

不只是小英面臨兩難的困境,在台灣社會,也面臨到許多兩難的議題,包括:兩岸關係與未來經貿發展、是否廢止ECFA與加入FTA的兩難,許多議題應該要用更多的空間與時間去論述與討論,但是台灣似乎早已缺乏社會議題討論的空間。

任何論述與爭議,都被簡化成爭吵、被歸類是一種權謀、或惡鬥的詭計等。媒體的立場更已經決定議題的方向,藍綠似乎決定一切,超越是非對錯。

不過是執政黨或反對黨,只要誰先提出政策與主張,就變成箭靶之所在。例如:小英提出不動產稅制改革,執政黨還未即時提出因應策略時,在還沒有論述與討論下,媒體或所謂的名嘴的批判的聲音從四面八方而來,好像這些政論名嘴才是要參與選舉。

這種看到影子就喊打的荒謬劇情,讓兩黨都不敢輕易出招,不敢提前秀出底牌,總是要到最後一刻,兩黨才各自端出由由學者專家所精心撰寫的所謂「政策白皮書」。然而,整個選戰焦點,並不是在這些政策的辯論上,往往在一些毫無交集的假議題中打轉。讓選民誤以為兩黨已經為未來的治國策略提出意見,展開政策辯論與意識型態的攻防。

到目前為止,這場藍綠大戰的戲碼,至今沒有任何政策、沒有提到任何要帶領台灣走向何處的未來願景,宛如在選鄉鎮市長般,一直等待對方出錯,再一舉殲滅。

我們贊成媒體要對候選人高度的監督與批判,但請先給社會一點空間,給候選人一些時間,拋開立場,讓台灣人民好好學習討論公共議題。

從小英目前所面臨的兩難,不就是台灣目前所面臨政治、軍事、經濟崛起中國的困境嗎?不也就是台灣未來總統所需要設法解決的議題嗎?故事最後:神父錢也收了,教堂也蓋了,道也佈了。(故事純粹只是比喻,沒有任何宗教意涵)

1 則留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