台灣的選舉從過去勞動密集升級到資本密集,財力資金決定選舉的結果,這是台灣民主的悲哀。台灣從威權時代進入民主階段,從只有黨國權貴也創造一批民主新權貴,但遺憾的是,這批新權貴沒有為民主之路打破門檻,讓選舉更公平,更沒有門檻限制。
南韓民主化早台灣幾年,但南韓的轉型正義落實比台灣早,南韓的選舉公平更可以從選舉規範中彰顯。例如:總統大選每位候選人只有二波文宣,文宣的張數相同的,內容只能正面的論述,且由中選會統一一起寄到每戶家中,國會議員只有一波。布旗每個村里只能懸掛一條,海報也是中選會規範在特定地點統一張貼。宣傳車總統候選人以國會議員選區為單位,每一個選區限一輛。競選服裝只能工作人員(編制內造冊名單)可以穿,新聞報導每日限定在一定時間內,公播候選人及政黨廣告。
民主化的台灣目前只有半套,相關規範不足,資源多的政黨及候選人壟斷有限媒體,例如12月2日宋楚瑜上年代新聞面對面節目專訪,當天國民黨下了九檔不同廣告,共260秒攻佔宋楚瑜專訪後的廣告,如此不對稱的選戰,不是民主的常態。
選舉是選賢與能,不是靠龐大資源取勝,只有讓選舉更趨公平,門檻更低,讓有賢有能的人才,不一定有背景或財團所支持才能勝出。未來如能修改選罷法,由公平規範邁入公費選舉之路,韓國可以相信台灣也可以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