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1年9月5日 星期一

一份民調、各自表述 2011/9/6

民調在選戰中愈趨重要,是候選人陣營修正選戰或政策,內部參考的重要依據。但隨著選戰攻防加溫,民調也變成選戰戰術的一環,試圖透過民調影響未表態的選民,或營造西瓜效應的選民。

媒體的角度
由台灣太平洋發展協會公布一份有關2012總統大選民調,媒體就本身的立場,攫取自我角度來詮釋民調。第一時間媒體報導2成獨派選民挺馬英九、馬比蔡更能確保台灣利益,馬辦喜孜孜在心頭。隔天各報標題:蔡英文『好感度』高過馬英九、宋參選 馬在雙北輸蔡、泛綠智庫公布民調 馬略勝蔡。媒體報導未能隨原來的調性,馬辦隨即大動作發表這是綠營外圍團體操作民調。

百分比的迷思
解讀一份民調要全方位、多角度,單項的樣本與次數表、或交叉所有題型,了解其中細解。不能單看一個題目,一題交叉分析,就以單一角度報導民調。例如民調:2成獨派選民挺馬,2成的獨派是佔所有樣本多少百分比呢?而獨派的定義是立即獨立、未來獨立、現況即獨立呢?選項分類表如何?樣本數與百分比是存有相當大的落差,又如陸委會公布儘快統一0.8%、維持現狀以後走向統一9.4%。這次所公布統派所支持蔡英文12.2%,如果是儘快統一的0.8%中的12.2%換算樣本數不多,如果是含未來統一的合計10.2%,蔡英文獲得統派支持佔總支持度約1.24%,大約20個樣本。20樣本與12.2%,當然12.2%比較有感覺。

媒體基本認知
現在媒體對民調報導不就是瞎子摸象嗎?篩選與自己期望的民調數字,加以報導。其實媒體不只要呈現民調數據,媒體更應該關心公布民調的相關資訊,如民調委託單位、為什麼要做民調、民調執行單位、執行時間、調查方式、有效樣本、抽樣誤差、信心水準、問卷題目、題目順序等。

台灣上至主權、下至民調資料,政治人物及媒體都選擇各自表述,各說各話,難取得共識,這是台灣的負面共識。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