總統候選人熱氣旋還在等待,倒是先刮起一股魏德聖風潮。從政治到商業各行各業,都絞盡腦汁要跟賽德克‧巴萊或魏德聖掛勾。不僅看賽德克、巴萊電影,更要看魏導的工作日記《導演、巴萊》。『賽德克‧巴萊』如果不是魏德聖,可能無法出現在世人眼前,魏德聖如果沒有『海角七號』的成功,賽德克、巴萊可能只有五分鐘試片。
拍電影跟選舉很像,導演本身是候選人,要擅長說故事、更要說動人心。一部電影,不只是電影本身所描述的故事,還有其背後的故事,非讀一下魏德聖的手記『導演‧巴萊』不可,猶如競選日誌,可以把故事本身與背後過程的深度、厚度、角度,加深、加厚、轉變。夢想在魏導心中時很小,但實現了就變得很大,從書中就可以感受過程的辛苦與煎熬。候選人也是如此,競選過程是非常辛苦,政見在候選人的身上只是白皮書,但當選就有可能實現,就可以改變一個社會或一個國家,也可以造福很多人。
導演先整合拍攝班底,如整合特效、特化、動作、服裝、選角、選景、配樂、剪接等等。拍攝過程,內部會議不斷溝通,內部衝突不斷發生,一部電影的完成是一個高度整合的產業,不僅人力密集、更是資本密集的產業。選戰也是如此,在短時間整合組織、文宣、政策、選戰策略等等,也從過去的人力密集,不斷升級,現在可以說是資本密集的產業,所以財務是競選一大問題,如何募款與魏導到處尋找投資一樣,有時候讓人很『賭爛』。
魏導拍海角七號,比較像選縣市長,團隊較小,拍賽德克、巴萊已是競選總統的規格,大場面、大團隊,甚至出現國際團隊。如何在短時間讓故事有吸引力、把所有團隊組織起來、讓所有人定位、有時候為了一個畫面需要大量前製作業,選舉也是,有時候新聞報導只有幾秒,但背後的規劃與組織動員、勘景、候選人談話內容、道具等,前製作業需要大量工作。
看魏導手記,感同身受,簡直是競選工作日記,我們看到候選人的光鮮亮麗,看到勝選的喜悅,是背後多少工作團隊的付出與辛勞,內部多少爭執與矛盾所累積而成的。魏導的情緒、魏導的不滿,是人的真性情,很多候選人在內部或團隊會議也是情緒失控、無法壓抑不滿,但面對鏡頭或人群,又要講違心之論或推滿笑臉。
魏導的真性情、面對困頓、如何展現工作精神、如何突破、讓堅持實現夢想,成就一部有內容且動容的電影,建議候選人都應該看一下魏導的手記及賽德克、巴萊電影。票房如選票,賽德克‧巴萊正在受考驗,走到電影院比走到投票所,更困難與成本更高。不忘初衷、堅持理想、並把理想轉換成打動人心的主張,選戰過程讓愈多人參與了解,故事比候選人的名字,會更有內容、更有內涵、更能引起群眾的熱誠。巴萊是賽德克語勇士的意思,不論賽德克‧巴萊是否得獎、或是票房創下多少記錄,魏德聖已經是台灣人的巴萊,魏德聖‧巴萊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